中央警卫局沿革 附首都警卫部队

0
836

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沿革

1,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1949年4月在西柏坡成立。

处长汪东兴 副处长王敬先

2,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公安部八局)1950年3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扩建成立。

局长刘伟 副局长汪东兴 孟昭亮 岳欣

1953年1月,孟昭亮调任公安部劳改工作局局长

1958年,刘伟调任二机部副部长后

局长岳欣 副局长刘辉山 张廷祯

3,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南海警卫局(公安部九局)1953年3月成立。把中南海警卫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剥离出来单独组建一个局。

局长汪东兴 副局长张耀祠(中央警卫团团长)

1958年6月汪东兴调任江西省副省长后

局长赖祖烈 副局长罗道让 张耀祠 王敬先

4,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公安部九局),1964年4月八局和九局合并为新的九局。

局长汪东兴 副局长张耀祠 李树槐 田畴 毛维忠 杨德中 郝若瑜 王生荣(后两人为原八局副局长)

5,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1969年10月由公安部九局和中央警卫团合并列入部队建制,升格为正军级。

处长汪东兴 副处长共16人(原来警卫局的副局长都成了副处长兼警卫团副团长或副政委;原来警卫团团长、政委、副团长或副政委,亦成为警卫处的副处长。以致警卫处除处长汪东兴外,有16位副处长。)

6,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1977年8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改称。

局长汪东兴(兼)副局长张耀祠古远兴 毛维忠 张宏 张随枝 李钊 邬吉成 武健华 姚湘娥 毕景荣 狄福才

下设

办公室主任武健华(兼)

司令部参谋长张 宏(兼)

党委书记姚湘娥(兼)

政治部主任毕景荣(兼)

后勤部部长毛维忠(兼)

同时1977年 8月中央警卫团扩建为中央警卫师(部队定位为副军级)。

师长张随枝(兼)

政委武健华(兼)

副师长李钊 林忠亭 李广银 马启富

1982年 5月,中央警卫师缩编为中央警卫团。(1993年部队定位为正军级)

注:

1979年4月,张耀祠调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武健华调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79年,王化宇任副局长。

1979年11月,邬吉成调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毛维忠调任省军区副司令员 ,

李钊调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狄福才调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中央警卫团、警一师建国前的沿革简述

1928年 5月,朱德、毛泽东在井岗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军直特务连–即为中央警卫团和警卫一师的前身–亦为我军第一支警卫部队。

1930年 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成立,原特务连改称总前委特务连。

同年10月,总前委特务连扩编为特务队。

同年12月,特务队改称特务大队。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特务大队担负警卫任务。

同年12月,特务大队改称国家政治保卫大队,隶属国家政治保卫处(后改为政治保卫局)领导。

1934年 7月,国家政治保卫大队扩编为政治保卫团。

同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政治保卫团大部随同党中央和中央首长行动,执行警卫任务。

1935年 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贵州遵义,政治保卫团缩编为政治保卫大队,执行了警卫遵义会议的任务。

同年12月中旬,长征到陕北后,政治保卫大队改称总前委特务营。

1936年 5月,特务营改编为独立特务团一营。

1937年 4月,改编为中共中央军委警卫营,隶属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领导,担负保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的任务。

1938年 2月,成立中央教导队(中警团前身一部)。

1939年 6月,中央教导队扩编为中央教导大队。

1941年 3月,中央军委警卫营改编为中央军委警卫大队。

1942年10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共中央警备团(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备团),隶属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中央社会部领导。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现警一师某部)战士张思德因公牺牲。

同年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举行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临大会,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演。

1947年 2月,临时编成临时特务队警卫,中央社会部一部赴山西临县。

同年 3月,中央警备团分三路保卫中央领导与机关安全转移。

同年 8月,由东北民主联军林总(林彪)警备团调来一个连,加入中央警备团建制,执行保卫毛主席、党中央的警卫任务。

1948年 5月间,中央警备团在河北平山县整编,临时特务队编入中央警备团建制。

1949年 2月,中央警备团第三、四营的7个连进入北平,暂改称北平市公安总队,担负接收、警卫、训俘、肃特和维护社会治安任务。

3月,中央警备团护送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自西柏坡迁移北平。

7月,以北平市公安总队名称执行任务的部队归建。

9月,以中央警备团为基础,扩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师长刘辉山,政委张廷桢。

中央警卫团建国后的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28日,罗瑞卿部长根据毛泽东主席11月19日的批示,下令将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1、第2师已进入中南海执勤的两个警卫营(第一师警卫营8月进入中南海,担负中南海内的外围警戒;第二师警卫营是中央警备团原在延安时担负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警卫任务的警卫连、第2连和骑兵连,在组建师的同时,于中南海就地编成的,仍负责首长起居处的安全保卫),与原华北公安部警卫大队合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警卫团(亦称中南海警卫团),辖3个营,每营3个连,l个直属连,共10个连队。团长何有兴,政委温良。警卫团建制及军政工作直属中央纵队,警卫业务及训练教育计划等具体工作则统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汪东兴负责。

1950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警卫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警卫师第一团,隶属公安部队建制领导。

1953年3月,把中南海警卫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剥离出来,由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和警卫处合并,单独组建一个中南海警卫局(即公安部九局)。局长汪东兴,副局长张耀祠。

1953年 5月,中央军委命令从中央警卫师(公安警卫师)抽组一个团,担负中共中央主席及中央书记处负责同志的警卫任务。

同年6月,以公安警卫师第一团为基础组成中央警卫团,番号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警卫团”简称中央警卫团(部队的建制是归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领导,警卫任务是归公安部九局领导),部队番号“总字001”,脱离公安警卫师领导,调归公安部建制领导,团长张耀词,政委杨德中。

1955年 6月,中央警卫团归公安军(1955年7月18日—1957年9月1日)建制,业务上仍由公安部九局领导。

同年 8月,中央警卫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公安警卫团,部队定位为副师级。

同年9月,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授予校官军衔命令:授予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南海警卫局副局长兼团长张耀词公安军指挥军官大校军衔,授予政委杨德中公安军政治军官中校军衔。

同年11月,中央公安警卫团举行授衔仪式。

1957年 8月,中央公安警卫团举行授勋、授奖仪式,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少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授予团长张耀词大校以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授予政委杨德中中校以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9年 1月,中央公安警卫团改称中央警卫团,部队番号“3747”,划归北京卫戍区建制领导,部队定位为正师级。

1961年 3月,中央警卫团调归总参谋部建制。

1963年 9月,政委杨德中晋升为上校军衔。12月(毛主席(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七十大寿前夕),中央警卫团的部队番号改为“8341”。从此,这支同时具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血脉的警卫部队拥有了一个后来闻名天下的光荣代号——8341部队。

1964年4月,新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公安部九局)成立。由公安部九局(中南海警卫局)和公安部八局(即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1950.3成立)一部合并为新的公安部九局。局长汪东兴,副局长张耀祠、李树槐、田寿、毛维忠、杨德中、郝若瑜、王生荣。原公安部八局称为公安部警卫局。同月副局长兼团长张耀词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5年 6月,中央警卫团与解放军、公安部队一同取消军衔制度。

1969年10月,中央警卫团调归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简称中央警卫处,由公安部九局和中央警卫团合并组成,列入部队建制,升格为正军级建制)。中央警卫团番号仍然为8341部队,但其人员编制已经接近一个师的规模。局长汪东兴兼中央警卫团政委(兼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副局长由中央警卫团团长、副团长、副政委兼任。中央警卫局从此与公安部建制脱钩,但是公安部九局代号仍然保留。

1971年 9月,中央警卫团的部队番号改为“57001”。

1972年 3月,中央警卫团的部队番号改回“8341”(1971年“9·13事件”后,为了保密起见,已经为世人所熟知的8341部队代号更换为57001。后来,中央有人发现这个代号犯了《“571”工程纪要》中的571的大忌,这个代号使用不久就不用了。)。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又改为57003部队。但是,对内仍习惯称为8341部队。

1977年 8月,中央警卫团扩编为中央警卫师,部队定位为副军级。

1982年 5月,中央警卫师缩编为中央警卫团。

1993年,部队定位为正军级。

2000年10月,其名称修改为61889部队。从此,8341部队这个光荣的称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消失。但是,它的神圣使命将继续延续下去。

中央警卫局下设办公厅、政治部、政策研究部、行动部(指挥协调中心)、情报部、技术部、通信部、训练部(干部训练大队)、生活保障部、建设审查部、联络部、干部队(卫士大队)、机关服务中心等部门。

中央警卫局(总参警卫局,副大军区)———中央警卫团(正军)——-大队(正师)——-中队(正团)——区队(正营)——-分队(正连)。

中央警卫团下设一大队(中南海)、二大队(人民大会堂)、三大队(新六所)、四大队(玉泉山)、五大队(北戴河)、六大队(特种作战大队)、七大队(干部大队)、八大队(工程维护大队)。

中国警卫标准分为:政治局常委为一级警卫,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委员为二级警卫(中国国民党连战主席至大陆访问采用二级加强警卫),全国政协副主席、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三级警卫,以上领导如果退休之后,仍按原警卫标准警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员也是警卫目标。各地、市、州的书记可以视情况决定警卫级别,如召开全国或省的大型会议及活动,市、州内的大型活动、会议、安排、调研等执行三级警卫。

中央警卫局

局 长 由喜贵上将(1939.09) 中央候补委员、中办副主任(1994.8-2007.9月在任,现任曹清)

副局长 贾振海少将 常务,2006年退役后曹清接任(2006.5-2007.9)

马金虎少将 负责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警卫

赵留江少将 原李鹏警卫长

孙元功少将

颜 敏少将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主席警卫长

姜广清少将

李洪福少将

周冬生少将

叶贵新少将

李延国少将

齐东然少将 负责全国政协主席警卫,原胡耀邦警卫秘书

目前称警卫局的有4个:

1、中央警卫局(总参警卫局、公安部9局)

2、公安部警卫局(8局)

3、总政保卫部警卫局

4、中央军委办公厅警卫局

1、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简称中央警卫局,又叫总参警卫局或公安部九局,是同一个单位的几个不同称谓,副大军区级。局长一般高配大军区职,上将军衔。其各种管理关系都在中办,只有军内的供给关系在总参,所以在总参有个名份,工作人员着陆军服装。这个警卫局负责指挥中央警卫团。

2、公安部警卫局,又称八局,现役编制(即武警,公安内部简称现役),正军级。其工作性质主要是宏观管理,不是服务。负责指导全国的警卫工作,并负责不同隶属关系警卫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但有重要警卫任务时,也要处理具体工作业务。

3、军委办公厅警卫局,原称警卫处,正师级。与中央警卫局工作性质相同,具有服务性质,负责军委首长、机关的警卫工作。这个警卫局可以指导北京卫戍区对军委警卫目标的安全保卫工作,但不能直接调动部队。

4、总政保卫部警卫局,原称警卫处,正师级。与公安部警卫局工作性质相同,负责指导全军的警卫工作,其工作性质主要是宏观管理,不是服务。有重要警卫任务时,也要处理具体工作业务。并负责军地警卫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我军副大军区级单位共14个:

中央军委(2个):中央军委办公厅、国防科技大学

总参谋部(1个):中央警卫局

海军(3个):海军北海舰队、海军东海舰队、海军南海舰队

空军(7个):沈阳军区空军、北京军区空军、兰州军区空军、济南军区空军、南京军区空军、广州军区空军、成都军区空军

兰州军区(1个):新疆军区

如何区分公安警卫部队、中央警卫局、 内卫警卫

最近经常看到有些网友对公安警卫部队、中央警卫局和内卫武警的警卫勤务混淆不清,下面我就将这三支部队的区别简要讲解一下。

公安警卫部队:

公安警卫部队是列入武警序列的八警种之一,也可称为武警警卫部队,由公安部领导的现役部队,主要负责副国级领导人(副主席、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高法院长、高检院长,简称“四副两高”)、省市主要领导人、来访重要外宾的人身安全保护。通俗的讲就是领导人的贴身保镖。公安部设有警卫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设有警卫局(正师),部分地市公安局设警卫处(正团),也是惟一一个不设总队、支队的武警部队。“警卫武警”就是指的公安警卫部队。

中央警卫局:

解放军陆军编制,隶属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主要负责党中央和军委主要领导(政治局常委以上的)的安全,在地方不设机构。同时在公安部被编为第九局。

内卫武警:前面说的公安警卫部队是针对具体“人”的警卫,而武警内卫部队的警卫勤务是针对某个重要目标而言的。如:党政机关、使(领)馆、通信枢纽、机场、电台、电视台、重要桥梁、隧道、看守所、监狱、工厂、仓库、科研机构所等重要场所。如:武警北京天安门警卫支队就属于内卫部队。

领导机关:

公安警卫部队:公安部警卫局(公安部八局)

中央警卫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央办公厅)

武警内卫部队:武警部队总部

公安部

1989年3月5日,公安部发出《关于印发公安部“三定”方案的通知》。为便于工作,公安部各局、司重新编排序号,如一局、二局等等。上述各司局的序列号只在公安机关内部使用。办公厅、政治部等不排序列号。注意,上述序号名称不能加“第”字头,即不能称为第一局、第二局等。

一局:国内安全保卫局

二局:经济犯罪侦查局(兼证券犯罪侦查局)

三局:治安管理局

四局:边防管理局

五局:刑事侦查局

六局:出入境管理局

七局:消防管理局

八局:警卫局

九局:中央警卫局

十局:铁道部公安局

十一局:网络安全保卫局(原称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

十二局:行动技术局

十三局:监所管理局

十四局:交通运输部公安局

十五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

十六局: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

十七局:交通管理局

十八局:法制局

十九局:国际合作局(挂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牌子)

二十局:装备财务局

二十一局:禁毒局

二十二局:科技局

二十三局:信息通信局

二十四局:缉私局(由海关总署管理领导,列入公安部序列)

二十五局:警务保障局(原机关服务中心)

二十六局:反邪教局

二十七局:反恐怖局

我所知道8341部队

冯立忠

建国以后,在我军诸多部队番号中,8341可以说是最出名的,它在社会上的各种议论和传闻也是最多的,这些议论和传闻使得8341部队显得神秘以致离奇,甚至8341这几个数字也弄得人们“浮想联翩”。事实上,8341部队不过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起来的一支保卫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殊部队,只是由于其工作性质的极其保密性而在外界看来有些神秘罢了。不过,由于这支部队在“文革”中的表现,以及在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中所发挥的作用,确实使得”8341″名传遐迩,人们对其的议论与猜想也并非是没有来由的。笔者曾在8341部队生活、工作了12个春秋(1969年12月至1981年12月),了解和经历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8341部队初建时只有1000多人,主要任务是保卫五大领袖。“文革”期间不断扩大达8000多人,警卫范围也大大增加。

8341部队是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身边的一支警卫部队。8341是它的对外番号,对内叫中共中央警卫团。它是1953年以中央警卫师一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当年6月9日在中南海正式成立。首任团长是张耀祠,政委是杨德中,张宏任副团长兼团司令部参谋长,王化宇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连龙为政治部副主任。

8341初建时只有lOOO多人,主要任务是保卫五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归公安部第九局(中央警卫局)领导。当时的公安部部长是罗瑞卿,九局局长是汪东兴,副局长是张耀祠。“文革”开始以后,8341部队改由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汪东兴具体负责领导、指挥。1969年我入伍时,部队人员已达8000左右,辖7个大队、36个中队。

8341初建时警卫单位或目标较为集中,主要有玉泉山;新六所、中南海等地,后来扩大到北戴河、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等。“文革”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警卫范围更是大大地增加了,又多了昌平农场、北京植物园、花园村、东官房等地。

1969年我入伍时,我们的警卫对象主要是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林彪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员。那时,8341部队人数已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九一三”事件后,针对林彪一伙企图用飞机轰炸中南海、钓鱼台的阴谋活动,又成立了第八大队,即机炮大队,布置在中南海周围以确保其上空的安全,但时间不长就撤销了。

8341部队的警卫工作组织相当严密,部队主要领导都有分工。毛泽东的警卫工作由汪东兴、张耀祠具体负责,警卫大队是一大队,中南海甲区的警卫部队是一大队的一中队;林彪的警卫工作由副团长张宏负责,警卫大队是二大队,警卫中队是二大队的一中队;周恩来因住在中南海,警卫大队也是一大队,警卫中队是一大队的三中队,由杨德中负责。其他政治局常委也都有具体警卫大队和中队及负责人。当时一大队负责中南海及周围地区,二大队负责毛家湾及周围地区,四大队负责玉泉山及周围的警卫,七大队负责北戴河中央首长疗养地及周围地区,五大队负责钓鱼台及周围地区,其他几个大队是机动大队。此外,每个警卫区又具体分为外围和内围,内围又分甲、乙、丙区。甲区的人可以自由出入乙、丙区,但乙、丙区的人不能随便出入甲区。上世纪70年代到过北京的人都知道或看到人民大会堂周围拉着线绳,有警卫站岗,行人是不能进入警卫区的。中南海的红墙外也有固定哨和游动哨,当然还有便衣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除门口有哨兵外,门里还有警卫区,外人、生人是根本就进不去的。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住地周围及生活区还有多道门卫,无关人员,包括8341部队的一些领导干部不经批准和同意也根本不允许出入,这是严格规定的。8341的干部战士因工作需要出入中南海,哨兵认识的可以放行,不认识的要和所在连队进行联系,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才能放行。

“文革”中“三支两军”的表现和在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中的作用让8341部队出了名。

8341部队之所以有名,主要是部队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的。8341部队的主要警卫、服务目标是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等地,这些场所是毛泽东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工作的场所,一般人不能出入,因此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8341部队的好奇。特别是在那个年代,毛泽东在全国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作为一支毛泽东非常关心、信任,并在他身边生活和工作的部队,这种特殊性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但我认为,“8341”引起世人的强烈关注,主要还是缘于“文革”中的“三支两军”和在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中所起作用的影响。“文革”中,全军部队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都参加了支“左”工作,8341部队也没例外,先后到北大、清华、新华社、北京针织总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进行支“左”。由于8341部队的干部战士直接来自毛泽东身边,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成为当时全军支“左”部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8341在支“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毛泽东及党中央的声音。由此,8341部队在“文革”中逐渐广为人知。

而在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8341部队坚定地站在党中央一边,一举抓捕了“四人帮”极其死党,所起的作用更令世人瞩目。特别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在北京市举行的盛大庆祝游 行活动中,8341部队同北京市各界群众、各部队一样上街游行了三天,在整个游行队伍中8341部队的大旗最引人注目。而通常来讲,一般的游行活动8341部队是不参加的,“8341”的大旗更是不亮的;另一方面,除国庆等节日阅兵外部队是不允许全副武装上街的。但这次游行,8341部队是全副武装上的街,这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瞩目。8341部队的游行队伍受到了路两旁群众热烈的鼓掌欢迎,有人甚至喊出了“8341万岁!”的口号,其场面就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

我觉得这些都使8341部队得以声名远扬,世人瞩目。

林彪对8341部队即恨又怕,身为国防部长却无权指挥8341,叶群多次讲8341对林副主席不忠。

“九一三”事件后,社会上有人说8341是林彪的部队,这是大错特错的。林彪是当时写在党章里的毛主席的接班人,他的警卫、生活供应、后勤服务等都是由8341部队的二大队600多人为其提供。可林彪虽然身为国防部长,他的黄吴李邱“四大金刚”执掌着海陆空兵权,但他们却无权指挥8341部队。8341部队的指挥权和主要领导的任用权在毛泽东手里,因此他们对8341部队怕得要命恨得要死。叶群就多次讲过8341部队不可靠,对林副主席不忠。8341成为林彪一伙发动反革命政变、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谋杀毛泽东的最大障碍。当时为林彪警卫的二大队队长叫姜作寿,副大队长叫于仁堂。二大队的一中队是林彪的警卫中队,队长叫肖启明。

大家都知道,林彪是1971年9月13日晚仓惶出逃的。他之所以仓惶逃跑,是因为他的阴谋被8341部队的首长知道了,并迅速地报告了毛主席、周总理。那天晚上,林彪他们在前边跑,8341部队的人就在后边追,肖启明中队长还向林彪逃跑的车开了枪。但由于吉普车跑不过林彪坐的保险红旗车,所以没有追上。这方面的情况姜作寿大队长、肖启明中队长都曾写过文章详细叙述过,他们都亲身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给林彪开车的司机是国防部的人姓杨,他是林彪的死党,也一同摔死在了温都尔罕。在整个林彪事件中,8341的干部战士没有一个受到牵连。

林彪在“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计划在上海毛主席接见王维国时,让王维国谋害毛主席,但是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这是因为8341部队的警卫工作做得好,不给王维国得逞的机会,确保了毛主席的安全,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

但林彪事件发生后,我们部队的部分干部和战士转业或复员回到家乡,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些人说他们是在部队犯了错误,把8341部队说成是林彪的部队,把给林彪站岗放哨的战士说成是历史的罪人,使这部分干部战士蒙受了不白之冤。其实,林彪事件与8341部队的干部战士没有任何关系。负责林彪的安全保卫是因为林当时是党中央的副主席、军队的副统帅、毛主席的法定接班人,完全是组织的安排、是工作的需要,与个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至于把8341部队说成是林彪的部队那就更错了。恰恰相反,林彪不但不信任8341部队,而且最恨8341部队。他千方百计地拉拢、插手8341部队的事情,但总不能得逞,所以他和他的儿子林立果才成立了“联合舰队”,企图谋害毛主席,抢班夺权。

8341部队与其他部队相比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除了保密纪律十分严格外,对部队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很高、很严。由于警卫对象特殊,责任重大,因此8341部队与其他部队相比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首先就是8341的组织纪律十分严格,除了与其他部队同样的一些纪律要求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严格的保密制度,新兵一入伍就要进行保密教育,使每个警卫战土都能自觉地遵守部队的保密制度,做到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可以说我们做警卫工作,是七分保密三分警卫,象中央首长的车辆、电话、行动方向、时间、地点、食物供应以及内部的警卫布署、武器装备等都要求严格保密。

其次是对部队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很严,其中有这样几条:在政治上要无限忠于毛主席和党中央,立场坚定,历史清白,我参军时这是最基本条件——祖孙三代和直系亲属必须都是贫下中农,没有任何一点历史问题;形象要好,相貌英俊、五官端正、身体健康,这好理解,毕竟执行的是特殊的警卫工作;文化素质要求初中以上毕业,这在六七十年代也算是高要求了。

再就是8341部队是双层领导体制。从军队序例上说,8341部队归总参谋部直属,后勤供应、武器装备归军方;而其党务方面归中央办公厅,是中央办公厅下面的一个直属单位,一切党务活动、政治学习等由中央办公厅组织指导。因此包括总参谋长,甚至国防部长林彪在内都不管8341部队的具体事务。8341部队的主要领导任用都要经过毛主席亲自批准同意,别人无权任命。一次,江青向汪东兴提议让迟群(原是8341部队政治部一名干部,“文革”中去清华、北大支“左”,后来投靠了“四人帮”)当8341政委。汪东兴说:“迟群不能当政委,如果要他去当政委,必须报告毛主席同意。”后来汪东兴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当即反问道:“迟群怎么能当政委呢?!”把江青的提议顶了回去。8341主要干部的任用、指挥掌握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手里,这是8341部队的最大特点。

在生活待遇上,8341部队的干部战士与其他部队一样。我入伍时每月津贴是6元,第二年7元,第三年8元,第四年10元,第五年15元,同全军津贴标准一样。如果说有点不一样的话,那就是刚刚试行的确良军装时,首先是在8341部队试穿的,然后才逐渐在全军配发。由于8341部队的一些岗哨位置比较重要,哨兵的穿戴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着一个国家、军队的形象。所以给这些重要岗位的哨兵配发了呢子军装和皮鞋,但下岗后就得脱掉,属公用品,就如工作服一样。

在政治待遇上,8341部队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比如毛主席去逝后,8341部队的干部战士可以全体去瞻仰遗容,而其他部队只能派代表。另外,国家或北京市一些部门搞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参观展览等,8341部队的票或名额就比较多,座位也比较好,有点高看一眼的意思。当然,8341部队复转人员的安排,各地方领导也相对比较重视。

毛主席称“8341部队是一支好部队”,他曾亲自给部队的干部战士讲课,还亲自为部队撰写了“出差守则” 。

由于834l的特殊地位,“四人帮”千方百计想往8341部队安插死党,但都没有得逞。有一次,江青跑到中南海毛主席住地游泳池边对毛主席说:“8341部队是跟林彪的,靠不住。”毛主席没好气地批驳说:“8341部队是跟林彪的,林彪为什么要搞大小舰队呢?有8341部队就够了么。林彪逃跑,8341部队一个也没有被带走嘛!8341部队是一支好部队!”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8341部队是特别信任和关心的。事实也是这样,1969年以前,每当8341部队的新兵入伍毛主席都要亲自接见,而别的部队就没有这个殊荣。五十年代,在毛主席的号召下,8341部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文化学习热潮,毛主席亲自给警卫战士讲课、批改作业;六十年代部队开展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活动;七十年代开展了学习马列主义防止上陈伯达、林彪一类假马克思主义当的活动。

毛主席给8341部队三项任务,他说:“今后你们就是三项工作,一项是警卫工作;一项是学习,学文化;再加一项调查工作,一方面回家去看看,一方面搞调查,以看家为名做调查工作。你们为中央做点事,我通过你们和群众接触,你们要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上来。但是可不要说是给毛主席做警卫工作的,是毛主席派来的。”还说,“你们对人要尊重,要尊重父母,尊重老百姓,尊重区干部,不要摆架子。”毛主席就是要通过警卫战士回家探亲的机会,进行调查研究,来了解全国的情况。他还亲自为8341部队撰写了“出差守则”:“一、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二、态度——不要摆架子;三、宣传——解释建设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好处;四、警惕——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五、调查——生产、征购、合作社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意见。”每当新兵入伍,部队首长都要首先进行这五条要求的教育,特别是保密的教育。

毛主席不仅在政治上、学习上关心我们8341,生活上也是特别关心。1970年,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访问我国时,给毛主席送来一些芒果,张耀祠团长怕放坏了便对张玉凤说:“你向毛主席报告一下,是否给他在北京的孩子送去一些?”毛主席却说:“不要给他们,给大师傅、你们和警卫战士吃吧,你们比我的儿女更好。”由于人多,我们后勤部门每人分到一个。当大家听说是毛主席送给我们的芒果时,都非常激动。为了不忘毛主席对我们警卫战土的关心,我把这个芒果核一直保存到现在。还有一次,金日成来我国访问送给毛主席一些苹果和梨,毛主席也把这些水果送给了我们警卫战土,我分到一个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当时我国的彩电生产能力和普及率都是很低的,毛主席就把田中首相送的彩电转送给了我们8341,我们单位也分到一台,直到我1981年12月转业时这台彩电还在用着。

8341部队有自己的小工厂和农场,毛主席接见外宾时屋中的那个大地灯就是小工厂生产的,玉泉山农场种的稻子特别好吃。

根据毛主席著名的“五七指示”指示精神,8341部队还曾办过小工厂及农场。小工厂是由汪东兴亲自主持办起来的,他的大女儿汪延群任副厂长,厂长是刘世才、教导员是刘志锋。这个小工厂主要任务是为中央首长、部队机关及连队服务,同时也生产部分工业品,如中国援外飞机上用的包装箱、原子工业上用的法提、电子工业上用的真空泵、农业上用的脱壳机、建筑上用的液压千斤顶、民用的信封机等。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有的还销往了国外。

8341的这个小工厂汪东兴非常关心,多次视察指导。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粉碎“四人帮”前夕,即1976年10月5日,他给我们讲了话,要求我们要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办好工厂,更好地为首长和部队服务。

这个小工厂从3个人起步,最后发展到80多人,20多个工种,50多台机床设备。在这个小工厂里培养出不少的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机床维修工、电工等,许多人回到地方后都有了用武之地。我在这个工厂开始学开铣床,提干后做了技术方面的工作。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首长及部队的有些用品,到社会上去做不利于保密,所以就由我们自己来干。为了保证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需要,我们多次通宵达旦、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任务。看过电影里或照片上毛主席接见外宾时屋中的那个大地灯吧,那就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为毛主席制做的。我们也为周总理等其他中央首长制做过许多生活用品。

“文革”中,8341部队接收了几个农场,如昌平农场、北京西郊的巨山农场等。巨山农场是中央首长的食品供应地,但时间不长就又交出去了。而真正属于8341部队的农场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玉泉山农场,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旁。这个农场“文革”前8341部队驻有一个骑兵中队,养了一些军马,因为有的中央领导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对马有一定的感情,喜欢在工作之余骑骑马,作为一种爱好和休闲方式。后来骑兵中队被取消了,但农场却被保留下来了。这个农场主要种些稻子、青菜及养猪、养鸡等,一部分供应中央首长用,一部分用于改善干部战士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玉泉山农场种稻子的水既不是河水,也不是井水。而是从玉泉山里流出来的山泉水,特别好吃,但产量不高。而在同样的地,同样的种,但用别的水,种出的稻子就另一种味道。因为玉泉山的水质好,没有任何污染。据我的农场战友讲,他们种的稻子,是不使用任何农药的。

8341是总参谋部绐中央警卫团的一个序列编号,文革后期番号一度改变,部队规模也从团扩编为师 。

8341部队这个番号是怎么来的,一直是社会上津津乐道的传闻,有不少版本。有的说是毛主席进京前在香山抽签时一个老道给的数字,但并没有解释具体含义,所以毛主席把他身边的警卫部队就叫8341,后来毛主席活了83岁、执政41年,说这是老道早给算出来的;还一种说法说秋收起义后,毛主席有一把汉阳造的步枪,编号是8341,所以后来毛主席就把他的警卫部队编号定为8341。事实上,我听张耀祠团长说,8341这个代号就是总参谋部给中央警卫团的一个军队序列编号,毛主席根本就没有访问老道一说,社会上关于8341番号的其他传闻也是没有根据的。

不过,8341这个番号在有段时间来回变动过。我记得是在1975年,那时全军部队的番号都由4位数上升为5位数,但我们中央警卫团仍然是4位数,当时我们还在想为什么我们8341部队的番号不变呢?后来时间不长接到通知,番号对外由8341改为57001,对内仍然不变,但不久部队又接到通知,把57001改回叫8341,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不久,8341才又改为57003,2000年10月改为61889部队。

部队番号变动是件大事,在短时间内来回变动,肯定有原因,但我不是很清楚。

8341部队组建初期只有1000多人,所以叫警卫团,我1969年12月入伍时还一直这么叫。那时大多数中央领导人都集中居住在中南海,所以警卫的对象相对比较集中,警卫的场所也比较少,因此警卫人员也比较少。后来警卫范围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某些政治原因一些老帅、副总理等搬出中南海。加上一些新的警卫区被接管(特别是“文革”期间发展到空前的地步,如全国妇联干校被接收作为8341部队的招待所、青年干部学校被接管作为新兵训练基地,其他象北京植物园、昌平农场、钓鱼台等也都先后被8341部队接管),最主要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以阶级斗争为纲,警卫的范围、力度、对象加大、加强,比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的外围警卫都扩大了,甚至中央首长经常出入的街、路都加强了警卫。这样一来,中央警卫团原有的人员就不能适应需要了,所以人员逐渐增加,队伍逐步扩大,最多时发展到8个大队,37个中队,达到8000多人。这些人数相当于一个整编师的建制,但仍叫中央警卫团。既然叫团,整个部队的最高首长也就是团级,依次是营(大队)、连(中队)、排(区队)。

由于中央警卫工作的需要,特别是那时还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干部提拔、使用、转业等机制,所以8341部队的干部多,特别是老干部多,20年代到50年代参加革命的干部多的是。20至30年代入伍的干部才是副团长或副政委,40年代至50年代入伍的任营、连职的也不少。1969年我入伍时,1928年参军的古远兴还任副团长。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严重地压抑了干部的职级提升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干部说:“如果我在别的部队早就当上师长或团长了,在中央警卫团只能当个营职,甚至副营或连职干部。”而年轻的干部提职、战士提干在8341就更困难了。这种现实挫伤了一些干部,也产生了一些矛盾。

鉴于这种情况,大概是1975年左右,经中央批准,中央警卫团改称中央警卫师,对外番号8341不变。这样一来,团级干部变成了师级,整个部队的干部也都提了级,我也从战士一下提到副连级。1981年12月我转业时,中央警卫师的师长是张随芝,政委、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空缺着。

注 ﹕

“三支两军”是指军队支左(支持当时被称为左派群众的人们)、支工(支援工业)、支农(支援农业)、军管(对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军训(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黄吴李邱 即

黄永胜:1955年上将,中央政治局委员、总参谋长,军委办事组组长

吴法宪:1955年中将,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参谋长、空军司令员,军委办事组副组长。

李作鹏:1955年中将,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参谋长、海军第一政委。

邱会作:1955年中将,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

补充:

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

1949年2月中旬,部队正准备南下,四野罗荣桓政委、刘亚楼参谋长找第47军第160师政委邹衍和第45军第133师师长吴烈谈话说:第160师参加过一些战斗,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有一批骨干,政治质量好,绝大多数是翻身农民,很少俘虏成分(约占4%)。因此决定将这个师留下,改为第207师,担负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及北平市的卫戍任务,由吴烈接替王明贵任师长。吴烈从土地革命时期起,就在保卫战线工作过,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和国家保卫局保卫大队的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任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委,并兼任延安北区卫戍司令员。邹衍在延安时也在保卫战线工作过,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团政委,并兼任延安南区卫戍司令员。调第45军第133师师长吴烈任师长,政治委员仍由原政治委员邹衍担任。辖第619、第620、第621团。3月,该部开进北平。师部驻颐和园背后大有庄,所属第619团驻海淀,第620团驻磨石口(小府),第621团驻清河。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和首都的警卫力量,军委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决定组建一支担负中央和首都武装保卫任务的公安部队,计划将第207师改为第一师,以中央警备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二师,将两个师合编为公安中央纵队。6月下旬,军委颁布命令,以中央警备团为基础组建为师。之后,中央警备团进行了整顿,并从华北军区补训团调来新战士644名,这批新兵是新区翻身农民子弟,成分好,经短期训练后补入各连队。7月底,由从山东军区调来3个营;人员来自山东军区所辖的胶东、鲁中南及渤海各军区,都是从部队挑选出来的优秀干部、战士,政治质量高。8月,调来东北军区独立第8团,同时,将中直供给部所属的工兵也调归扩编部队。

9月2日,军委电令公安中央纵队成立,原第207师改为第一师,所辖第619、第620、第621团依次改为公安第1、第2、第3团;原中央警备团、山东调来的部队和东北军区独立第8团,分别改编为第二师第4、第5、第6团。11月8日,公安中央纵队召开成立大会,朱德总司令到会讲话。11月28日,罗瑞卿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批示,下令将公安中央纵队第一、第二师已进入中南海值勤的两个警卫营,与华北公安部警卫大队合编为中南海警卫团,建制属公安中央纵队。公安中央纵队未设领导机关,纵队领导主要是在重大问题上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具体工作由第一师机关办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10月下旬,中央纵队第1师第3团1营奉命去满洲里执行支援抗美援朝物资的装卸、押运任务。部队出发时,吴烈、邹衍等前往北京清华园车站送行。该营到满洲里后,归总后转运站站长李振楠、政委黄鸿瑞指挥,负责对苏联出入境的军火和其他物资的换装、押运。此项任务一直延续多年。

1950年11月初,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消,原来的第l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l师,第2师和其它单位分别组建公安第2师和公安警卫师。

11月7日,公安第一师根据军委、公安部命令,进驻沈阳,执行抗美援朝后方基地警卫任务,该师的警卫任务由公安第二师接替。

另外:

公安警卫师(即中央警卫师):由中央纵队2师师部、警卫营、4团及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公安纵队各1个营组成。1950年11月,改编后下辖三个团,分别为警卫第1(中南海警卫团,中央警卫团前身)、2(原中央纵队2师4团,前身即建国前的中央警备团)、3 团(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公安纵队各1个营组成)。

公安一师:原中央纵队1师

公安二师:由原北京市纠察总队队部、1大队和中央纵队2师5团、6团组成 。

首都警卫师

1965年林彪主持军委工作时,为了防止“苏修”的侵略,保卫首都安全。决定扩编北京卫戍区。当时卫戍区只有一个独立团、一个首都民兵师、一个劳改农场,加上各区县武装部,没有真正的战斗力量。

扩建后的卫戍区有四个加强师:原首都警卫师改为警卫一师;原北京公安总队改为警卫二师;原24军70师(据说是林彪组建的第一个摩托化师)改为警卫三师;63军189师改为警卫四师。每个师都上万人,相当于一个军。

后来警卫二师改为北京武警总队,警卫四师于1985年全军裁军100万中归建63集团军改为189师,驻山西临汾(原28军军部),1998年后被整编为189旅,2003年后随63集团军一起被撤消。

警卫部队的变化,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附﹕ 警一师建国后的历史沿革

1950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警卫师(由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2师师部、警卫营、4团及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公安纵队各1个营组成),隶属公安部队建制领导。

1955年 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警卫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警卫师。

同年9月下旬,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授予将官军衔命令:师长刘辉山被授予公安军指挥军官公安军少将军衔,政委张廷桢被授予公安军政治军官少将军衔。

同年10月,国防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发布授予校官军衔命令:授予公安军警卫师54名军官以校官军衔(其中上校2名、中校8名、少校44名)。

同年11月上旬,公安军司令员、公安军大将罗瑞卿发布授予尉官军衔命令:授予公安军警卫师812名军官以尉官军衔(其中大尉122名、上尉156名、中尉174名、少尉358名)。

同年11月中旬,公安军警卫师师长刘辉山少将、政委张廷桢少将发布授予准尉军衔命令:授予公安军警卫师298名军官以准尉军衔。

同年11月26日,公安军警卫师举行授予军衔仪式,政委张廷桢少将作了指示。

1957年 8月,公安军警卫师举行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奖章仪式,该师773名有功人员被授予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

同年 9月,公安军警卫师与内卫一师(原公安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警卫师,隶属总参警备部建制。

1959年 4月,公安警卫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师,隶属北京卫戍区建制。

1963年 4月,警卫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都警卫师,隶属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建制。

1965年 6月,首都警卫师与解放军、公安部队一同取消军衔制度。

1966年 6月,首都警卫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一师,隶属北京卫戍区建制。

补充

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代号66400部队,下辖三团代号66397部队,四团代号66381部队,五团代号66429部队和六团代号66284部队。三团,四团和五团主要负责军委总部机关,军委总部首长和首长家的警卫。六团为特种警备团。

警卫1师现辖之3团前身是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公安纵队各1个营组成,4团前身是北京市纠察总队1大队,5团前身是东北军区独立第8团,6团是89年后新建的。直接与中央警备团有沿革关系的警1师2团调归北京武警总队为2支队,警1师老1团(由中央警备团1、2连、骑兵连发展成的原中南海警卫团)改编为中央警卫团归中央警卫局建制,由警1师老1团及2团3团各一个营编成的警1师新1团也改编为武警北京总队1支队。

警二师的历史沿革

1949年 6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安总队(师级部队)成立,该部由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四旅第十三、十四、十五3个团及华北公安部部分工勤人员编成,隶属于北平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改称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安总队。

1950年 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安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公安总队,隶属于军委公安司令部、政治部建制,但使用权仍归北京市公安局。

1952年 7月,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公安总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公安总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建制。

1955年 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公安总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北京市总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建制。

同年 9月20日至25日,作为首批授衔试点单位,公安军、防空军、六十三军等部开始授衔,北京市总队被授予大尉38名,上尉至少尉418名。

同年 9月28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签署《国防部国衔字第165号》授衔令:……授予北京市总队总队长吕展以公安军指挥军官大校军衔、授予北京市总队副总队长李明以公安军指挥军官上校军衔……签署《国防部国衔政字第329号》授衔令:……授予北京市总队政委刘福以公安军政治军官大校军衔、授予北京市总队政治部主任郄(音”切”)德义以公安军政治军官上校军衔……

同日,根据国防部长的命令,北京市总队军官中被授予中校军衔7名、少校军衔16名。

同年11月,北京市总队授予本部206名干部、战士(担任军官职务者)以准尉军衔。

1957年 8月,北京市总队举行授勋仪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授勋令第88号,北京市总队有功人员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2枚、三级独立自由勋章37枚、三级解放勋章59枚。

同年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北京市总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安总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警备部建制。

1959年 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安总队改称北京市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总队,隶属于北京市公安局建制,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取消军衔。

1962年 5月,北京市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隶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北京市公安局建制,全体官兵办理入伍手续、恢复(实行)军衔。

1963年 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隶属于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和北京市公安局建制。

同年 6月,武警部队恢复军衔制度,总队首批授衔(恢复军衔)2244人。

同年 7月,总队政委刘福晋升少将军衔。

1965年 1月,总队长吕展晋升少将军衔–吕将军为五五年军衔制时期的最后一位。

1965年 6月,总队与解放军、公安部队一同取消军衔制度。

1966年 6月,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二师,隶属于北京市卫戍区建制。

1983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二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为正师级单位,隶属于武警总队和北京市公安局建制。同时警卫第1师的1、2团隶属总队领导。1、2、6、7、8、9、10团依次编为1、2、6、7、8、9、10支队。4月1日,北京公安局武装民警处1、2、3支队划入北京市总队序列,依次编为5、4、3支队。

1990年,为加强首都地区的安全保卫力量,以守备第4师为基础(以及守备第3师9团)组建武警北京市第2总队,直属武警总部领导。

1991年 5月,武警北京总队改称武警北京第一总队。

1995年 5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管理体制的决定》为加强武警部队的领导,将编制人数较多、任务较重的武警辽宁、北京(第一总队)、天津、河北、新疆、陕西、山东、上海、河南、广东、湖北、云南、四川、西藏总队调整为副军级,其他总队仍为正师级。

1999年2月3日,根据中央军委(1999)1 号文件《关于调整武警部队体制编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和武警部队的决定,武警北京市第1、2总队合并,重新成立武警北京市总队,原辖各支队番号不变。(领导为正军职。)

200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调整武警北京总队、新疆总队等级问题的批复》的命令,武警北京总队、新疆总队升格为正军级。

武警北京总队,正军级单位(2008年11月升格),下辖三个师两个直属支队(副师),共十八个支队。

武警北京总队一师下辖三支队,五支队(七中队为武警仪仗队),六支队,八支队,十支队。

武警北京总队二师下辖一支队,四支队,七支队,十一支队(共和国礼炮部队),十四支队(天安门警卫支队,其二大队六中队即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武警北京总队三师(原武警北京2总队)下辖二支队(1总队调入),十二支队,十五支队,十六支队,十七支队,十九支队。

武警北京总队下辖直属九支队(使馆区警卫部队),直属十三支队。武警北京总队直属十三支队为防暴支队,十三支队的三大队为反恐大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雪豹突击队。

武警北京总队一支队 西城区,主要负责行政部门的警卫工作,如钓鱼台国宾馆,宋庆龄故居等 。

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 驻北京市海淀区三环万寿寺甲28号,张思德生前部队,负责国家领导人住地警卫任务

武警北京总队三支队 朝阳区首都机场四号路北 ,担负首都国际机场、中央电视台的安全保卫任务。

北京武警总队四支队 大兴区

北京武警总队五支队 海淀区,是特警支队,全训支队,除了训练还是训练(最累的一个支队)。五支队下面有特勤中队,武警仪仗队,摩托表演中队,气功中队,散打中队,国宾护卫队(负责道路周遍保卫),北京防暴队。

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 大兴区,担负北京火车站,长安街、王府井等繁华地段执勤任务。在奥运期间也担负过保卫火炬的执勤任务。

武警北京总队七支队 主要负责北京重要活动警戒,协助地方警察执勤等等。

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 朝阳区 十三陵守卫,号称“守灵兵”;

北京武警总队第九支队 使馆区卫队,负责驻华使馆、外交部安全警卫任务 。(直属支队)

武警北京总队十支队 顺义区 ,主要负责北京基础民生工程的警卫,比如水库,发电厂,桥梁等。

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共和国礼炮部队 ,接见外宾打礼炮,重大节日放礼花;

武警北京总队十二支队 天津市宁河县,清河劳改农场,农场看押 。

武警北京总队十三支队 朝阳区,特勤支队,雪豹突击队就隶属于它。

北京武警总队十四支队 简称天安门警卫支队,负责故宫、天安门、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历史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地警卫任务。还有个最著名的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在十四支队里称二大队六中队。

武警北京总队十五支队 丰台区 ,处突支队,主要是处理北京地区的紧急突发情况。

武警北京总队十六支队 机动巡逻支队-

武警北京总队十七支队 北京总队唯一的“双归”勤务支队,也是基层唯一有女兵的支队;主要负责科研部分的警卫工作,曾押运过神五-。

武警北京总队十八支队 裁撤,“烈士支队”,有名字没有兵。因为在北京暴动时,士兵基本上全部都牺牲啦,后来只名留了支队名字,也没再分配兵源;(现在北京总队没有十八支队)-

武警北京总队十九支队 丰台区 ,执勤支队,主要负责国家重点科研单位守卫任务,以前是机动支队,也是十八支队的后生,因每年训练死亡人数较多,改为执勤支队,曾担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警卫任务-。

在每一个武警地方总队都有一支防暴支队,在每一个武警地方支队都有一支防暴大队。防暴支队反恐大队的武警和防暴大队反恐中队的武警被称为特警。

中国武警特警学院是一所“亦队亦校,队校合一”的特殊院校,隶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部,代号是WJ—722T,国外一般成之为SPC。特种警察学院的作战队,也称为国家特警组,国家特警组分为特别紧急、特种作战、特种侦察、特种爆破等四个小组。作战队主要担负反恐作战、战备执勤、外事表演等任务。

警卫团与武警支队的对应

1983年2月1日,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2师番号,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警卫第1师的1、2团隶属总队领导。1、2、6、7、8、9、10团依次编为1、2、6、7、8、9、10支队。4月1日,北京公安局武装民警处1、2、3支队划入北京市总队序列,依次编为5、4、3支队。

1984年1月26日,北京市总队奉命接收卫戍区警卫17团,编为第11支队。

1984年11月,由武警北京市总队第四支队第2、3大队扩编为第12支队。

1990年7月,组建第13支队

1992年12月25日,组建第14支队。

15、16、17、18、19支队是分别由65集团军守备4师13、14、15、16团和65集团军守备3师9团改编的。

第18支队在武警北京1总队2总队合并时裁撤了。

1974年4月,北京军区守备4师在河北赤城组建,师机关由省军区抽组。由北京军区工程兵第310团、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3团、北京军区工程兵第216团分别改编为守备第13、14、15团隶属该师。1978年12月,增编守备第16团和炮兵团。1979年11月,增编守备第25团。守备4师归河北省军区指挥,1980年12月转隶第65军。 1989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北京军区守备4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第2总队,直属武警总部领导,所辖守备第13团、14团、15团、16团、炮兵团分别改编为北京市第2总队第15、16、17、18、19支队,原营、连改为大队、中队,排、班名称不变。27日,在原守备4师师部礼堂举行交接仪式,武警部队副司令员范志伦少将、北京市副市长李其炎、第65集团军军长藏文清少将、张家口地区行署专员王权、张家口市有关领导出席交接仪式。部队于28日24时移交。

1999年 北京一总、二总合并为武警北京总队 , 二总队改为武警北京总队第3师。其中2支队是从一总调到3师的。

警卫三师,警卫四师的历史

警卫一、三师是北京卫戍区下辖的部队,其中警卫一师负责内部保卫,以轻武器装备为主,其前身是中央警备团;警卫三师负责外围机动作战、首都防空作战、反恐维稳等任务,拥有防空、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其先进程度在全军首屈一指,该师是名副其实的御林军。

警卫3师前身就是24军第70师,警卫4师前身就是63军189师。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和部队番号,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6纵队16师改称第24军第70师,48团改称第70师第210团。

1966年6月15日,70师调入北京卫戍区,改称警卫第3师。210团于1969年12月改称警卫第3师第9团,79年1月又改称警卫第3师13团。

步兵第70师

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第70师。其前身为1940年2月以原新四军2支队机关及新3、新4团等组建的新的第2支队,1941年4月改编为新四军6师16旅,1943年1月与1师2旅(前身1940年7月由新四军老2团扩编的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合编为16旅,1945年1月改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同年11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1946年3月第6纵队扩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师,以原6纵队4个团组成6师16旅,

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6师。

这是一支诞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卫(韦)岗、贺甲、黄桥、杭村等战斗,歼敌55862人,创下新四军首战日军、首俘日寇、首克敌据点、首夺敌县城的纪录,为开辟和坚持苏南、苏北、浙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老2团(70师210团)因作战勇猛顽强、每战必胜,打出了虎威,被新四军授予“战斗模范团”光荣称号,被江南人民誉为“老虎团”。解放战争时期该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沙土集、豫东、淮海、渡江等重要战役战斗,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著名的“叶王陶”部队的中坚,其下属各团分别被誉为“打不垮的46团,赶不走的47团,大大的48团”。1952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参加了上甘岭防御、金城等战役战斗,歼敌9600余人。1955年10月,驻防京郊担负首都保卫重任。1960年4月,改编为摩托化师,1962年10月底,执行陆军机械化师编制。1966年6月15日,改隶北京卫戍区,改称警卫第3师。1974年12月3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警卫第11团(原70师208团)开始担负迎外任务(即外事表演团)。1989年,警卫第13团(原70师210团)改为特种警备团。该师历史悠久、战功卓著,是我军最早的摩托化部队之一。警卫第12团(原70师209团)1998年9月裁编(一说1996年),主要因为警卫三师要加强为野战师,要加大兵种部队的含量,和田明建(1994.9.20建国门事件)无关 。当时十三团是特警团不能裁,十一团是外事团更不能裁,所以要保持一个野战师70%的兵种部队只有裁十二团了。裁减后三师的战斗力能比以前提高一倍,现在的警卫三师已是一甲种摩步师,其机动能力很强,是北京近郊唯一一支战备应急作战部队。警卫第3师现辖警卫第11团(红军团)、警卫第13团(红军团、老虎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89师

189师原为北京卫戍区警卫第四师,驻北京丰台朱家坟,在1985年全军裁军100万中归建63集团军改为189师,驻山西临汾(原28军军部),1998年后被整编为189旅,2003年后随63集团军一起被撤消。

189师前身系晋察冀军区察哈尔军区独立第11旅。1947年1月,为加强野战军,晋察冀军区发出队晋字第373号命今.察哈尔军区独立第11旅改隶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编制,番号改为第3纵队第9旅。下辖第25、第26、第27团,全旅员额为8300人.装备轻机枪186挺.重机枪36挺,火炮36门。战马330匹。1949年1月.该旅奉命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步兵第189师,下辖各团依次改称步兵第565、第566、第567团。同年6月.随第63军编入第1野战军序列参加西北决战。1950年12月,为适应抗美援朝作战的需要,第189师在山东邹县地区集结时进行整编换装,师山炮营与军炮兵团合编为师炮兵团.同时补充了新兵.轻武器装备改为苏式。翌年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63军编成内赴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铁原阻击战中,该师作为军第一梯队在美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坚持了三天三夜,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才将阵地移交给二梯队188师,为胜利粉碎美军的反扑做出了突出贡献。1953年10月,从朝鲜回国后驻河北省辛集地区。11月,按国防军新的编制进行精简整编,精减了机关和步兵分队,武器装备改为苏式,组建了师坦克自行火炮团。同年11月,师坦克自行火炮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自行火炮第394团”,师炮兵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569团”。1957年6月,遵照军区的指示和军的部署,第189师所辖3个步兵团改为两个实兵团、1个机构团的编制。1958年2月;按照国防部命令,将2个实兵团、1个机构团的编制改为各步兵团2个实兵营、1个机构营的编制。1961年1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6月,第189师奉命按北方甲种师编制进行战备扩编.员额为12457人;6月13日至10月13日,该师奉命入闽备战,调归福州军区指挥。1963年3月,武器装备陆续由苏式改为国产;1964年10月、该师奉命组建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52团。

1966年5月,为加强首都的警卫力量.中央军委下发辰157号命令,陆军第63军第189师移驻北京,番号不变,隶属北京卫戍区。

1969年10月,北京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将工程兵第2工区改编为陆军第186师。辖第556、第557、第558团,隶属第63军建制;同年11月,中央军委电报命令、第185师改称第189师、所属各团依次改为第565、第566、第567团;第63军从第187、第188师炮兵团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第189师炮兵团;全师员额为7414人、师部驻山西省原平县。同时,1966年调北京的第189师改番号为北京卫戊区警卫第4师。1976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1974年11月颁发的《陆军军、师新编制表》和北京军区《关于野战军精简整编问题》的通知.第189师执行陆军乙种师编制,员额由7414人减为6658人。1979年3月,根据战备需要,该师奉命由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各步兵团扩编为9个步兵连、1个汽车排.炮兵团扩编1个122榴炮营。师直扩编5个连,编制员额为9847人。1982年6月,北京军区补充第189师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2213支,移交地方旧式半自动步枪3350支。1983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和总参谋部颁发的《北方陆军平时甲、乙种师及军部编制序列表》,第189师整编入乙种师。

1985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陆军第63军改编为集团军,原第189师撤销,北京卫戊区警卫第4师调归第63集团军,编成北方乙种摩托化步兵第189师,警卫第4师步兵第14、第15、第16团、坦克团、炮兵团、高炮团番号依次改称第189师第565、第566、第567团、第189师坦克闭、炮兵团、高炮团,全师员额为7753人,师部驻山西省临汾市。1989年9月根据北京军区和第63集团军的命令,第189师机关作了调整.所属第565、第567团由教导团改为乙种摩托化步兵团,第566团改编为乙种摩托化步兵团。 1998年,步兵第189师改编为摩步旅,2003年随63军撤销建制及番号。

共和国外使警卫部队

使馆区警卫部队诞生于50年代初期,组建以来,先后进行过18次编制体制的调整或改编。时至今日,已从当初的营级单位发展壮大为旅级编制。

武警北京市第九支队成立于1950年12月。系由第一野战军一、二、三、四军和陕西军区抽调部分战斗骨干组建而成的。当时是营的编制,担负苏联、波兰等外国驻华使馆和外交部、公安部等机关及部分路线的警卫任务。

1951年5月撤销四连,兵员补入一、二、三连。

1954年1月编入公安警卫师四团外事营。

1958年11月30日,根据总参警备部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外事营和部分机关干部官兵,移交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总队在此基础上组建外事大队,担负外国驻华使馆等多处目标的警卫任务。

1959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公安部队移交地方公安机关的决定,部队集体转业,改编为北京市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外事大队,直属市公安局领导,取消军衔,改着警服,干部由军队级别改为地方行政级,战士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

1962年5月26日,根据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外事大队恢复军队建制, 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外事大队。

1963年1月29日,改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外事大队。

1964年4月4日,根据北京市公安总队命令,外事大队扩编为团,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第五团。

1965年10月,根据北京市公安总队命令,五团增加营的编制。

1966年6月15日,根据警卫第二师命令, 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第五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第九团。

1966年8月10日,根据警卫第二师命令,由九个连队扩编为11个连队, 将原北京市公安总队四团一连编入一营为四连、八团八连编入三营为十连,原四连改为七连、七连改为十一连。

1966年9月7日,根据警卫第二师命令,将团警通排扩建为通信连。

1968年3月10日,组建十二连。

1970年3月21日,根据警卫第二师命令, 原警卫第二师第九团改为警卫第二师第十五团,并按北方甲种步兵师的编制进行整编。

1971年11月23日,组建高射机枪连。

1979年1月5日,根据警卫第二师命令,警卫第二师第十五团改为警卫第二师第九团。1983年2月22日,根据北京市总队命令, 警卫第二师第九团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第九支队。营改为大队、连改为中队。

1985年2月,直属一、二中队合编为警通中队,直属三中队改为运输队。

1993年10月,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亲自签署命令,由团级升格为副师(旅)级。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